考克饒夫-瓦耳頓型加速器 加速器分項介紹 第一次試驗成功影片及加速器運作影片 各項設施改革 加速器立體展示

考克饒夫-瓦耳頓型加速器
Cockcroft-Walton 型加速器是由當時在英國劍橋Cavendish實驗室的J. D. Cockcroft 和 E. T. S. Walton 所發明的直線加速器。使Cockcroft - Walton倍電壓整流電路提供達到數十萬伏特的直流高電壓,以加速帶電粒子,衝向撞擊靶,並在撞擊後觀察反應的結果。荒勝文策團隊於1934年組成亞洲第一座加速器。臺大團隊於1947年重組該型加速器,第一難關即為如何產生24萬伏特的高壓電。此外,加速器內部必須維持高真空,在當時也是困難課題。 1948年第一次成功加速氫原子核擊破鋰原子核,以便試驗加速離子的功能。往後就離子源(入射粒子產生裝置)、加速裝置、撞擊靶、觀測裝置、真空系統及分析電磁鐵等,進行數次改良,作為14.1 MeV中子源使用,取得許多成果。後於1985年退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