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電圖實驗

實驗目的

  學習如何記錄心電圖(Electrocardiogram)。從身體之外表記錄心臟的電活動,分析各種誘導(lead)之心電圖中,各波(wave)及各間期(interval)之型態(shape)、波幅(amplitude)、期間(duration),並決定平均心電軸(mean electrical axis)

簡介

  本實驗利用電極測量心臟所發出的電訊號,經過放大、濾波等,相關電子電路處理後,利用(National Instruments,簡稱NI)開發之ELIVS II系統,將數據輸入電腦,並加以分析紀錄。

原理:

  心電圖(Electrocardiogram,ECG,EKG),是記錄心臟組織電壓變化的圖形。心電圖是心臟醫學裡面一項重要的檢查,也經常是所有心臟檢查的第一步,可以協助診斷心臟的病變。

  一般的心電圖,是利用電極的不同組合,產生十二種不同角度之電壓紀錄,每個不同角度之紀錄稱為「心電圖誘導」。在一般例行心電圖操作中,使用十二誘導之心電圖:三個標準雙極肢誘導、三個單極肢誘導和六個單極胸誘導。(其中胸誘導可以看出心臟的水平面。)

  由心電圖的變化,首先我們可以知道心臟的跳動有沒有規律,由此可以知道受檢者有沒有心律不整的疾病。心律不整主要是因為心臟內的pacemaker發生問題,或是傳導受阻所造成的,我們可由心電圖畫面上的變化,得知是傳導系統的哪一部位節點出現問題。心電圖也可以檢測出是否有心室肥厚、心肌缺氧、心肌梗塞、心肌炎等病症,但須由專業醫師判定。當心臟的形態由於種種因素而有變化時,心電圖也會有所變化。如因為長期的高血壓而導致心臟的負擔增加時,心肌就會變厚,以應付所增加的工作,這時心臟整個傳導的過程會有所變化,所觀察到心電圖的形狀也隨之改變。

圖片

 圖(1):實驗器 材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圖(2):線路接點

 圖(3):實驗結果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圖(4):實驗試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