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耳聽力實驗

實驗目的

  量測人類耳朵對於強度相同但頻率不同的聲波,所感覺到的不同強度,並量測人耳聽力範圍的極限。

原理

響度、音調和音色

  響度:人類耳朵所能感覺到聲波的強弱稱為「響度」。聲波的響度大小,通常與聲源振動的幅度有關,振動幅度越大,響度越大。分貝(dB),則是用來表示聲波的強弱的單位。

  音調:聲波的頻率高低稱為「音調」。聲波的音調高低,通常與發生體振動快慢有關,物體振動頻率越大,音調就越高。

  音色:「音色」又叫音品,它反映了聲波(聲音)的品質和特色。不同物體發出的聲音,其音色是不同的,因此我們才能分辨不同人講話的聲音、不同樂器演奏的聲音等。

超聲波、次聲波

  有有許多聲波是正常人的耳朵聽不到的。因為聲波的頻率範圍很寬,由10-4Hz到1012Hz,但是正常人類的耳朵只能聽到20Hz到20000Hz之間的聲音。通常把高於20000HZ的聲音稱為超聲波(超音波),低於20Hz的聲音稱為次聲波(超音波)。

人耳聽力範圍

  一般人耳聽力範圍極限約在20~20kHz附近。但在臨界值附近,只能非常勉強的聽到,更難以辨別其差異。(同學們的聽力上限大約在10k~20kHz之間。)

  廣義來說,人類耳朵對於相同強度不同頻率之聲音,經耳朵、神經等聽覺結構,最後在大腦感覺到不同的「聲音大小」,也可以視為一種類似於「頻率響應」之現象。

  人對於聲音響度的感覺,受聲音強度的影響。聲音強度太大或太小,直些影響到是否能聽到,或是否造成耳朵損傷。因此,能引起聽覺的的聲音強度有一定範圍。

  人耳對聲音的感受範圍相當廣,我們選擇人耳可以聽到的最弱聲音,作為比較兩個聲音強度的參考標準。人耳可聽最大聲音與最小聲音的強度比值約1012

 

圖片



 圖:頻率與響度關係圖(來源:大學物理-蔡樞等編)


 圖(1):實驗器材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圖(2):學生試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