電泳實驗

實驗目的

  本實驗目的在於瞭解「電泳實驗」之物理原理。並且利用電泳實驗,量測(1)外加電壓大小(2)分子量大小(3)介質濃度大小,和「分子移動距離」的關係。

簡介

  電泳(electrophoresis, EP)為帶電粒子(團)於電場作用下,依照其電性而向相反的電極移動的現象。根據電泳原理,瑞典科學家Tiselius成功分離血清質蛋白成「白蛋白、α1-、α2-、β-和γ-球蛋白」五個主要成分。Tiselius也因為首度利用電泳原理分離物質的貢獻,而於1948年獲頒諾貝爾獎。

原理

圖一:DNA化學結構示意圖。
DNA磷酸根於溶液中解離形成PO4-,而帶有負電。
圖二:電場示意圖

(2)根據庫倫定律:
為電場,Q為電量,為介電係數,r為距離電場源的距離。
任意一點的電場,可分為x方向與y方向兩垂直方向:

其中分別為x、y方向的電場:

rxry分別為x方向與y方向的距離,如圖二。

(3)電泳裝置圖如圖三所示,正負極並未直接相連,而需透過緩衝溶液完成電路,可視為一電容,而電容兩端帶電量Q則為:
Q = CV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Eq 1.6)
其中C為電容,V為電壓大小。

圖三:電泳裝置示意圖

(4)DNA因為帶有負電,所以會受到往正極方向之庫倫力而往正極移動。往正極移動的同時,則會受到相反方向的摩擦力與拖曳力。摩擦力大小與DNA質量相關,而拖曳力則與DNA質量與形狀皆相關。帶電分子帶電場移動,稱之為泳動,而其泳動程度稱為泳動力。

圖片

圖(1):實驗儀器圖(2):實驗器材
圖(3):實驗藥品圖(4):外加磁場